“我的一辈子”
“我的一辈子”
一个中国警察近50年的生平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现在中国近50年的历史(1900-1949),背景正值清政府的灭亡和1949年的解放。透过一个朴实的北京警察和他的家庭以及身边的故事来描述。这是一部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起起伏伏,坎坷生存。 这部电影由石挥兼任导演和主演。
这部电影(2005年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修复版)将于5月11日星期三10:00-12:30在米兰国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交流校区礼堂放映(蒙塔内利1广场,塞斯托圣乔瓦尼, MM1塞斯托马瑞利)。届时将由Marie-Pierre.Duhamel来介绍这部电影,他是一位汉学家,文学批评家,并且也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评选委员会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拍摄于1949年,同时也是纪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月的专题纪录片,尽管因为追溯老北京穷困潦倒的生活场景而被批评说带有悲剧的色彩,但是电影的巨大成功是无疑的,石挥作为导演兼演员的才能也是无庸置疑的。
本次活动免费参加,由米兰国立孔子学院和米兰国立大学中国文化专业联合主办,这部电影将在第二届Docucity(城市专题的国际纪录片博览会,由米兰国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交流专业和CTU合作,Polo图书馆,Via Noto校区,欧洲设计学院,塞斯托市政府支持)比赛的最后第三天(5月11号)放映。
片名:我这一辈子(1949-1950)
时长:110分钟
中文对白,意大利语字幕
导演 石挥
编剧 杨柳青 (根据老舍于1937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 林发 葛伟卿
作曲 黄贻钧
制片方:文华电影制片厂
演员表
崔超明 魏鹤龄 石挥 沈阳 李纬
剧情: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角展开:“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任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并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断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更多信息:
米兰国立孔子学院
电话:0250321675(星期一——星期五,10:00——13:00)
info.confucio@unimi.it
www.istitutoconfucio.unimi.it